此帐号已被封,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
文章于 2017年7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查看原文
被微信屏蔽
其他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(第10集)

2016-12-23 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(第十集)  1993/6  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  檔名:01-011-0010

  請掀開經本,第十二面第五行。今天正式講到經文,這一段是屬於經文的分科,所謂分科也就是將它的段落分出來。

  「入文分三」,文是經文,講到經文,經文分成三個大段落。這三個大段落就是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就是這個三分,這個例子,一般註解裡面都註得很詳細。最早在東晉的時候,道安法師,這是跟鳩摩羅什大師同時代的,也是跟我們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都是同時代的,他老人家就將佛經分成這三個大段落。但是過去沒有這個例子,因此有許多人對於道安法師這個作法提出了很多的異議,認為他不應該把經文分裂。到以後印度親光大師的《佛地論》翻到中國來之後,《佛地論》就是《華嚴經.十地品》的註解,親光大師的註解,他也是把經文這樣子分成三分。於是乎中國這些大德們對於道安法師這個見解,認為他是非常的高明,跟印度這些祖師大德不謀而合。從此以後,一切經文都分成三分,三分是這麼來的。我們看此地。

  「此三名初善中善後善,序如首,五官具存,正宗如身,臟腑無闕,流通如手足,運行不滯。」這是大師用了一個比喻,這個三分都善。三分都善是智者大師判《法華經》,底下一段他就說出了。因為蕅益大師對於《彌陀經》的三分的看法,跟古來的大德們不相同的,所以他特地舉出《法華經》的例子,說明他是有根據的。下面這個比喻容易懂,序分好比一個人的頭,我們一看到他的面目就認識他是什麼人;正宗當然也是非常重要,五臟六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;流通分像是手足,沒有手足,這個人什麼也不能做,必須有手足才成為萬德萬能。我們再看下面的文。「故智者釋法華」,天台宗的智者大師解釋《法華經》,智者大師有《法華經文句》,《文句》就是《法華經》的註解。「初一品皆為序,後十一品半皆為流通,又一時跡本二門,各分三段,則法師等五品,皆為跡門流通。」他引用這一段就是說明他為什麼說《要解》裡面的三分是初善、中善、後善,這是引用智者大師判《法華經》的例子來說。

  智者大師在中國佛教史裡面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,傳記裡面記得很多,諸位如果要多知道一些,可以看「天台大師傳」。《法華經》總共有二十八品,它分為前半部與後半部,前半部是講跡門,後半部是講本門。所以講本、跡兩分,就是這個兩個部門。什麼叫跡?「跡」是講的跡相,完全顯露在我們面前。「本」是說他以往已經證得的果位。像我們佛門裡頭常說的觀世音菩薩,我們講到觀世音菩薩,這是跡。從跡相上,他是以菩薩身分到我們這個世間來弘法利生。如果說他的本,他早已經成佛了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他是正法明如來,倒駕慈航以菩薩的身分出現在我們面前,這就是所謂本跡。像世尊大弟子舍利弗尊者,在我們《彌陀經》上都是叫著舍利弗給他講的。舍利弗在釋迦牟尼佛會上是個羅漢,小乘四果羅漢,他的本也是古佛再來,他早已成佛了。所以這是本地,那我們是莫測高深,我們只能從跡相上來看。

  《法華經》在跡門也有序、正、流通三分,第一品序品是序分;從第二品到第十七品,就是「分別功德品」,這一品的上半部,這是正宗分;從這個下半部一直到最後第二十八品終了,都是屬於流通分。這是從全經來分的,所以初善、中善、後善。大師又將二十八品經分做本跡兩分,跡門裡面,跡是前面的十四品,「法師品」以後的五品都是屬於跡門流通。本門他是將第十五品,這要對《法華經》上比較熟一點,就是「從地湧出品」前一半是屬於本門的序分。一直到十七品,就是到「分別功德品」,這是屬於本門的正宗分。從十八「隨喜功德品」一直到二十八品,是屬於本門的流通分。這是說明,絕對不是這部經裡面,只是正宗分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,序分、流通分點綴點綴而已,這是許多人對於經典看法有這麼個缺失。智者大師跟蕅益大師都提醒我們,經典自始至終所謂是「如人食蜜,中邊皆甜」。好像我們有一碗蜂蜜一樣,中間很甜,邊上一樣甜。所以給我們說出初、中、後皆善。我們看文。

  「蓋序必提一經之綱」,所以一部經的綱領在序分,從序分看出全經的綱要。「流通則法施不壅」,壅是障礙,流通是使它能夠流布十方三世而沒有障礙,「關係非小」,非常重要。「後人不達」,以後的人不知道這個重要性,「見經文稍涉義理,便判入正宗,致序及流通,僅存故套」。這就是分科,就是分段分得不妥當,這個意思是分得不妥當。「安所稱初語亦善,後語亦善也哉。」這樣分法,初跟後善就很難講了,當然最重要是當中正宗分這一分。所以智者跟蕅益大師他們兩個人的分法就不相同,譬如蕅益大師判本經「六方佛讚」以下很長的經文,他老人家就判為流通分,確實跟別人的分科不一樣。

  分段落是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,幾乎很多法師對於一部經的分法,雖然都是分三部分,序、正、流通三部分,從哪裡起到哪裡止很多人不一樣的,這是我們要了解的。世尊當年講經並沒有分三分,三分是後人分的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他的分,對於我們學習有幫助,使我們對於經文的段落、體系能夠觀察得很清楚。下面這是本經序分,請看經文:

  【如是我聞。一時佛在舍衛國。祇樹給孤獨園。】

  下面註解說,「如是,標信順,我聞,標師承,一時,標機感,佛,標教主,舍衛等(就是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),標說經處也」。這一句裡面一共說了五樁事情。第一個是說『如是我聞』。相傳阿難在結集經藏的時候,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,講完了就完了,並沒有記錄,沒有把它寫成文字,跟中國孔老夫子教學是一樣的。一直到佛滅度之後,學生們想想老師過去的教訓,如果不把它記錄下來,年代久遠必定就失傳了。所以佛滅度之後,同學們才想到我們要把老師所講的教訓要寫下來。寫下來,當然也不是一樁很容易的事情,所以同學們大家在一起推選一個複講的人。大家請阿難,阿難是佛的侍者,又是在所有同學當中他是多聞第一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阿難統統聽到,一次都沒有漏掉。諸位要知道,阿難是佛最小的堂弟。他們堂兄弟一共是八個人,釋迦牟尼佛是老大,阿難是最小,老八,年齡相差了二十歲。他這個大哥,大堂哥跟小堂弟年齡相差二十歲。釋迦牟尼佛成道的那一天,阿難出生,釋迦尼牟佛講經已經講了二十年了,阿難才出家,那麼前面二十年阿難怎麼會聽到?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後面他聽到,前面他沒有聽到。

  阿難尊者出家曾經提出要求,其中有一條,佛過去二十年所講的經要重複講給他聽,他才肯出家。釋迦牟尼佛就答應這個條件,大概在沒有人的時候,把從前講的重複給他說一遍。所以阿難尊者對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經教,聽得是最圓滿的一個人。這個人記憶力又非常的強,就像我們錄音機一樣,他一遍聽了之後永遠都不會忘記,有這麼好的記性。所以佛滅度之後,同學們結集經藏的時候,就請阿難上台複講,把佛前面講的經重複講一遍,旁邊有人記錄,結集成經典。參與的都是世尊在世的這些老學生,第一次結集的時候有五百阿羅漢。集結經藏有個規矩,阿難所說的,只要裡面有一個人提出意見,「好像我沒有聽說佛是這樣說的」,這一句就要取消,就不能講;換句話說,阿難所複講的,是要五百個作證的人個個都同意,沒有一個人反對,才能夠記錄下來。所以,結集經藏是這樣的嚴謹,這是取信於後世,這個是決定真實、決定可靠、決定沒有錯誤。要求這麼嚴格,不是少數服從多數,不是的,有一個人反對都不行。

  我們要曉得,阿難一升座,代佛說法,就得到佛力的加持,他面相變得特別好,就像佛一樣。於是乎底下的人就懷疑了,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又來了?或者是他方佛來了,或者是阿難成佛了?都懷疑了。阿難一說「如是我聞」,大家這個疑惑就沒有了,是阿難沒錯,沒有成佛。「如是我聞」也是釋迦牟尼佛教給他的,一切經的開頭就用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什麼地方,與哪些人在一起,像會議記錄一樣,時間、地點統統記載得很詳細。這是取信於後世,所以這個部分叫「證信序」。序裡面有兩段,一個就是證信,一個是發起,發起是敘說這次法會的因緣,我們念的這一句是屬於證信序。「如是」這是代表世尊所說的,是這麼說的。「我」是阿難尊者自稱,我親自聽佛這麼說的,我重複說出來,不增不減,這叫如是,所以是信順。

  『一時』,阿難既然記憶力這麼好,為什麼不把年月日寫出來?含糊籠統寫個一時,這一時到底是哪一天?我們在最初學佛,看佛經就是這兩個字不服。你看地址寫得很清楚,在哪裡講得很清楚,我們現在都可以找得到,為什麼不把時間記下來?哪一天記下來?這個疑團我也搞了好多年,到以後才真正搞清楚。這個「一時」實在是妙極了,為什麼?如果說了某年、某月、某日,古人有個說法,印度那個時候沒有統一,是屬於部落的時代,像我們中國商周時候差不多,國家沒統一。大國就是一個大部落,大部落我們看古書裡面記載,大國不過百里,它的疆界只有一百里,這是個大國。小國還二、三十里,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現在一個小村莊的樣子,那是一個小國。聯合幾個村莊就是一個大國了,從前是這樣的。

  每個國家曆法不一樣,像我們中國,雖然是部落時代,但是曆法統一,商周時候就統一。周朝時候,所謂八百諸侯就是八百國,大家都尊重「周」,對它特別尊重,像是聯合國裡面的主席一樣,尊重它,奉它為天子。怎樣奉它?用它的曆法。所以我們中國可以說從商周我們的曆法就統一了,雖然國家是許許多多部落,但是都是用一個曆法。可是在印度就不是這樣,印度每個部落有它的曆法。你要說哪一月哪一日就比較困難,它各個地方不一樣,這是個事實。雖是事實,但是同樣可以記載下來,為什麼用「一時」好?這裡講一時是「機感」,這就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理解了,是眾生與佛感應道交的時候。在現代科學裡面,現代科學發達,幫助我們解釋了許多的問題。釋迦牟尼佛當年講這個經的時候,我們可不可以參加?三千年前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的,我們可不可以參加?現在如果說時光倒流的話,可以參加。時光可不可以倒流?可以,真的可以。科學家也證明了過去存在,但是現在還沒有技術讓我們回到過去,現在還沒有這個技術。佛門裡面有,佛門在禪定當中可以回到過去,可以走向未來,所以禪定的境界可以回到過去。

  剛才我們講的智者大師,智者大師是隋朝時候人,去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有一千多年,智者大師到我們此時也有一千多年,差不多一千四、五百年。他是隋朝時候的人,一千五百年的樣子。他在讀《法華經》讀到「藥王品」的時候他入定了,他這一入定,他就親眼看到靈山一會。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《法華經》,正在那裡講,他在那裡聽了一座。出了定之後告訴別人,釋迦牟尼佛靈山講《法華經》現在沒有解散,還在。這就是講時光倒流,他在定中他可以能夠回到過去。換句話說,我們在今天要有智者大師的定功,釋迦牟尼佛在祇樹給孤獨園講《阿彌陀經》這一會也沒有散,我們也可以親自參加去聽佛講經說法。這是定中境界。

  所以「一」,一是定,一心。二心就有分別、就有差別,一心裡面沒有差別,一心裡面沒有過去現在未來,沒有,二心就有了。所以一心是真心,二心是妄心,妄心有過去現在未來,真心沒有。機感在此地,原來我們還有分,不但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那個現場我們可以參加,十方一切諸佛說法我們都有機會親臨會場,親聞法音。這個「一」就妙了,太好了!要是記載年月日時,那是過去了,就不能相應。所以,「一時」用得非常之好,這是表機感,眾生感應道交的時候。「佛」是主席,就是主講的人,佛標教主,是教學、教導的主席、主講。「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」是講堂所在處,這個許多同修很都熟悉,我們在此地就不必多介紹了。下面對如是還有詳細的解釋。

  「實相妙理,古今不變名如,依實相理,念佛求生淨土,決定無非曰是。」前面跟大家講的「如是」是一般的說法,就字面上的解釋。這個地方講的是就本宗的說法,我們淨宗,世尊為我們講解《彌陀經》的真實義,這個說得就深了。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釋迦牟尼佛一生為我們所說的,就是把宇宙人生真相為我們說出。這個理很深,理很妙,妙在什麼地方?妙在事、相、理它是一個,這就妙了。許多大乘經裡面為我們說體、相、用,體就是理,相就是現相,用就是事用,就是作用。這一而三,三而一,它就妙了。「如」是不變的意思,永遠不變。我們世俗人所講的真理,真理是永遠不變的,在我們佛經裡面就用「如」這個字做代表,代表的是真理,是永恆不變的真理。依這個理,這是最真實的。依實相理,念佛求生淨土,決定無非,無非就是不錯,決定不錯,不錯就是「是」。

  可見得念佛這樁事情是有理論依據的,是最高、最真實、最究竟、最圓滿的理論依據。如果我們對這個完全明白、完全通達而沒有懷疑,我們自己平常念的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實相念佛。它根據實相來的,理就是實相;一天到晚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這是事,事跟理是一個。事離不開理,理離不開事,理是實相,我這個事也是實相,可惜的是知道這個實相的人太少了。你真正明瞭通達,你要曉得我們聲聲阿彌陀佛是實相,一點都不錯;如果有一點懷疑,實相就沒了,就沒有了。

  今天下午,有幾位同修從外地來的,來看我。他們聽了《無量壽經》的錄音帶,也在念阿彌陀佛了,但是還有兼學一點其他的東西。今天來問我,我說都好,各人根性不相同,但是那就不是實相。什麼叫實相念佛?我們常說的,沒有懷疑,沒有夾雜,沒有間斷,那就是實相念佛。還有一絲毫放不下,還有一絲毫疑惑,那就不是實相,那就是事念。真正事念也好,事念念到功夫成片,念到一心不亂,一樣往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再把這個理搞清楚也不遲。所以無論是理念、事念,念重要,這個要知道。

  實相理,妙理,說穿了就是我們自己的真性,就是自己的本性,古德常說「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」,這是實相。可是這個話很難懂。既然淨土是唯心淨土、自性彌陀,我念自性就好了,何必還要念彌陀,還要求生淨土?彌陀跟淨土是事相,心性是實相,用上面那個字,就是心性是「如」,彌陀淨土是「是」,如是。我們現前這個身體是自性變現的,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,我們看到地球,晚上我們看到太空無量的星星,這是我們自己唯心所變的。所以諸位要知道,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虛空剎土,統統是唯心所現的。我們自己的身體,看到外面芸芸眾生、山河大地,都是唯心所現的,這是 49 31699 49 15792 0 0 2684 0 0:00:11 0:00:05 0:00:06 3132相。千萬不要以為西方世界是唯心淨土、自性彌陀,眼前就不是了嗎?眼前一樣是。我們的心,真心變現的真土、真身,妄心變現的幻土、幻身。我們身心世界是虛幻的,《金剛經》上所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幻是假的,幻是剎那剎那在變的,真的是不變的。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真心變現出來的,真心古今不變;我們這個世間是我們的妄想心,一天到晚想東想西,是妄想心變的,妄想心剎那剎那在生滅,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是生滅的世界。統統是自己變現,除了心性之外,沒有一法可得。

  禪是根據這個道理去修的,教也是根據這個道理修的,咱們念佛不例外,還是根據這個道理。所以佛說一切宗派,無量法門,我們所依據的理是一個。這才講法門雖然多,殊途同歸,無二無別,是從這個地方說的,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。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才相應?這個講實相念佛了,很少講到的,就是用的真誠之心。什麼是真誠心?我們心裡面有一個妄念,心就不誠了,那就不是實相念佛,用真誠心。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面給「誠」下了一個定義,叫「一念不生謂之誠」。我們心裡頭有一個念頭就不誠,一念不生就是誠,就是真誠;換句話說,我們心裡頭只有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,決定沒有第二念,這樣念佛就是屬於實相念佛。這個的確是需要功夫,我們平常人念佛,一面念佛是一面打妄想,這不是真誠心,這是用的妄心念佛。也好,開始用妄心,希望我們能達到用真誠之心,那就是要把一切的妄緣統統捨掉。因為它都是虛妄的,都不是真實的,你把它放在心上幹什麼!所有一切法都是虛妄的,所以不必想過去,不必想現在,也不必想未來,統統是虛妄的。《金剛經》上「三心不可得」,你想那些幹什麼?你一切都不想,真心顯露了。再看下面,這是解釋如是兩個字。

  「實相非我非無我,阿難不壞假名,故仍稱我,耳根發耳識,親聆圓音,如空印空名聞。」這個解釋得都非常之好,而我們要細心去體會。實相是真心,剛才講了真心裡頭沒有妄念,要是有個我,我是妄念;無我,無我也是個妄念。諸位要知道,有跟無是對立的,那一邊沒有了,這邊也沒有。所以說空、有是對立的。我不著有了,不著有,你就著了空;不是著空,就是著有,你總要在一邊,所以說都是虛妄的。兩邊都沒有,那就是正確的。所以「我」與「非我」都不能說,這才叫真正清淨心。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頭,實在講不得已說了一個「本來無一物」。真心本性裡頭,還有一個「本來無一物」嗎?有個本來無一物,不是又糟了嗎?所以本來無一物也沒有,我們要去體會到這個意思。本來無一物也沒有,什麼都說不上,這是實相,這是真如本性,這是性德全體的顯露。

  但是凡夫沒有達到這個境界,凡夫是一天到晚打妄想,執著這個身是我,人我是非他都執著不放。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,要為他們說明事實真相,要不隨順眾生,那就沒得說的了。佛要是住在真實的境界,一句話都沒得說,眾生怎麼能開悟?所以佛要隨順眾生,你們說這個身體叫「我」,我也說這是我,你們大家都懂了吧!佛有沒有「我」?佛沒有執著我。佛是因為你的執著,隨順你的執著而執著,佛沒有執著;隨順你們的常識而言說,所以佛沒有說。佛自己就是從自己心性裡面,佛是四十九年一句話也沒說;要隨順眾生的,他四十九年一天都沒有間斷,天天在說,所以是「說而無說」。說是什麼?隨順你說,我沒說,叫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。無說是佛自己,佛確實一個字也沒說過,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。

  「阿難不壞假名」,假名是世間凡夫他們建立的,我們要隨順他的執著,隨順他的名相。他建立這些名詞術語,佛菩薩統統隨順,所以稱我。耳朵聽到聲音叫聞,也隨順眾生叫聞。「耳根發耳識」,耳根,根是物質,接觸外面的音聲,明瞭、分別它,這個叫識。識是明瞭的意思、是分別的意思,你能夠辨別這個音聲,這叫識,叫耳識;我們眼能夠辨別色相,叫眼識。所以識就是辨別的意思,也叫了別,了是明瞭,別是分別,明瞭、分別。「親聆圓音」,親就不是輾轉聽到的,是直接聽佛所說的。阿難是親自聽佛講的,不是別人傳聞,這是親聆。「圓音」是佛說法音聲的圓滿,這是讚歎佛說法的音聲,完全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,這個音叫圓音。「如空印空」,這也就是空有二邊都不著,就是剛才我說的,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;阿難聽也是聽而無聽,無聽而聽,這就是如空印空。心地永遠是清淨,從來沒有落一點痕跡,這叫真正的聽,這個叫聞。這是解釋我聞。下面再解釋一時。

  「時無實法,以師資道合,說聽周足名一時。」「時」是不是真有?跟諸位說沒有。時與空都不是實在的,都不是真實的。我們講時間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我們講空間有四維、四方、上下,我們講十方,十方跟三世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時間與空間。這個現象從什麼地方生的?用現代的話來說,是從抽象概念裡面產生的,所以它不是事實。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,像《百法明門論》裡頭所說的時分、方分,就是這兩樁事情,它給它排列的是不相應行法。《百法》裡面一共分為五個部分,第一個部分是心法,就是心理的現象,心法。第二個是心所法,心所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心理作用,心法是心理現象,這是心理作用。第三個是色法,色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。第四個是心不相應行法,這個東西它不是心,也不是心理作用,也不是物質,這就是我們今天講抽象的東西。所以時間跟空間是屬於抽象概念裡面產生的,不是真實的,完全是虛假的。第五個叫無為法,這是揀別前面這四種是有為的,有為就是它有生滅,無為是沒有生滅。像虛空,虛空沒有生滅的現象,所以虛空屬於無為法,其他統統是屬於生滅法。

  譬如我們講空間,空間以我們這個城市為單位,太平洋在我們的西方,西面是太平洋。如果我們到台灣,太平洋在東面,地位不就馬上轉變了?可見得它沒有一定的方位。因為它沒有中心,宇宙沒有中心,因此它也沒有一定的方位。時間也是如此,現在我們講時差,大家這觀念就更明顯了。我們這個地方現在是九點半鐘,現在台灣的時間不是這個時間,紐約的時間也不是這個時間,可見時間跟空間都不是真實的。所以說「時無實法」,它不是真實的,它是假設的,是個抽象概念裡面有這樁事情。你不能否定它,它確實是有這樁事情,但是它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

  「以師資道合,說聽周足名一時」,這也是解釋出為什麼不記載年、月、日、時,記載年月日時毫無意義,這個就很有意義,師資道合。師是佛,資是學生,老師跟學生。因為老師教導學生,導師,學生也能夠資發老師,學生有的時候提出問題,老師也開悟了,學生也能幫助老師。所謂是教學相長,這個稱之為師資;教學能夠非常相契,這叫道合。教是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教導,這個教導不僅是言語,所謂一言一笑、一舉一動都是教學的手段。學生眼睛見了、耳朵聽了,能夠回歸到自性,悟入心性,這就叫道合,我們今天講的領悟。老師巧妙的教導,學生一接觸領悟了,「說聽周足」,周是周圓,沒有欠缺,足是滿足。必須他領悟,就是教的人跟學的人都圓滿了,教也圓滿,學也圓滿了,必須要領悟到才行。這個叫「一時」。

  這個解釋,文字雖然很少,意思確實很圓滿,解釋得非常圓滿。實在講就是機跟緣,機緣成熟了,用我們現在話來講就是機會,實實在在遇到這個良好的機緣,這就是一時。《彌陀經》上所講的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「一時」就是因緣,就是機會,我們真正遇到了。善導大師在《觀無量壽經》裡頭尤其說得好,說得我們真的心服口服。他講到西方世界九品往生,九品往生需要什麼樣的資格?我們有沒有分?像從前古大德說,上品往生的是菩薩,中品的是阿羅漢,那完了,我們都是下品,上品沒分。善導大師不是這樣講法的,他說「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而有差別」,這個我們服了,假如我們遇到的緣好,我們也能上品上生。所以不關什麼菩薩、羅漢、凡夫,與這個不相干,總在遇緣不同。我們今天遇的緣實在上是第一殊勝,無比的殊勝。只要我們能夠領悟、能夠深信不疑,依教奉行,上輩往生人人都有分。《要解》裡面所說的、《無量壽經》所說的、《觀無量壽經》善導大師所講的,把這些事情、把這些道理都講得非常清楚、非常透徹,這個緣真的不容易。所以人人在緣上來講,都是上品之緣。

  現在問題就在善根福德了。善根是什麼?是理解、是深信不疑,這是善根。福德是我們真正發願,我一心一意要想見阿彌陀佛,要想生極樂世界,二六時中老實念佛,這是福德。什麼人最有福?願意見阿彌陀佛,願意生極樂世界,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的人,這個人第一大福,沒有人比他的福報更大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世間這些富貴是假的,古人講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你在這個世間這一切財富、威勢、權力、地位,死的時候一樣都帶不走,全是假的。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,那是真管用,到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,帶我們到極樂世界去,這是真的。同時要曉得人生苦短,這個世間不值得留戀,一定要覺悟,一定要把這個機會抓住,決定不能放鬆。

  如果我們想幫助家人、幫助親戚朋友、幫助父母兄弟,你就格外要認真念佛。經上講得很清楚,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,你就充滿了智慧,具足大的能力。你的家親眷屬無論在哪個世界,無論在哪一道,你都看得見他。他在那裡有什麼聲音的時候,你都聽得清楚,你就有能力幫助他。如果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那一點用處都沒有。這個報身終了的時候,各人隨各人的業力去流轉,誰也不能幫誰的忙。唯有生到淨土,他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。下面解釋「佛」這個字。

  「自覺,覺他,覺行圓滿,人天大師名佛。」佛這個字是「佛陀耶」的音譯,中國人喜歡簡單,把它的尾音都省掉,所以只稱一個佛。這個字是屬於尊重不翻,實在上說也在中國字彙裡頭找不到一個適當的字。中國字彙裡頭,智慧的「智」與這個意思接近,覺悟的「覺」與這個意思也接近。所以在講解的時候,都用智、用覺來解釋。但是覺,它的意思有三個,它有自覺、有覺他、有覺行圓滿三個意思。自覺是對凡夫來說的,凡夫不覺,迷而不覺;佛覺悟,佛是覺而不迷。覺他是對於小乘人講的,小乘人雖然自覺了,他不幫助別人。不幫助別人是跟菩薩做個比較,阿羅漢、辟支佛,別人去求他,他看得順眼,他就幫助你,看得不順眼,他不幫助你。這就是我們常講的有緣無緣,他跟你有緣,他樂意教你;沒有緣,他見也不願意見你,這叫小乘人。不同於菩薩,菩薩是主動幫助人,你不找他,他來找你。菩薩有慈悲心,二乘人慈悲心少,菩薩慈悲心圓滿。這叫覺他,不同於二乘人。

  「覺行圓滿」,覺是覺悟,行就是講的修行,覺是說的自覺,行就是幫助別人覺悟。菩薩雖然自覺、覺他,沒有圓滿,佛圓滿了,自覺、覺他都圓滿。怎麼才叫圓滿?如果說佛覺他圓滿,我們現在都是眾生,佛沒有幫助我們,佛怎麼能成佛?怎麼叫圓滿?諸位要曉得,他不是在度眾生人數上說的,而是從心性上講的。我們心性有三種障礙,也叫做無明煩惱。第一種叫見思煩惱,自覺之人見思煩惱斷掉了,沒有了;第二種叫塵沙煩惱,覺他能斷塵沙煩惱,塵沙煩惱沒有了;最後叫無明煩惱,如果自行化他,把無明煩惱也破盡,這就叫圓滿。所以,圓滿是說這三種煩惱統統斷盡了。由此可知,如果要不發願度眾生,你的塵沙煩惱不能斷,無明煩惱就更不必談了,所以阿羅漢成不了佛。菩薩天天幫助別人,實際上幫助別人就是成就自己,自己不吃虧,是成就自己。要盡心盡力的幫助別人,才是圓圓滿滿的成就自己,我們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,一定要認真去做。只想別人,不要想自己,自己自自然然有圓滿的幸福;如果想到別人還想到自己,雖然有福,自己的福報不圓滿,福裡面還有煩惱。如果只想別人,把自己忘掉了,享福裡頭沒有煩惱,那才叫真正圓滿的幸福。這些我們要曉得,要認真去學習。佛三種覺圓滿了,三種障斷盡了。

  「人天大師」,這就是代表他在九法界都是以老師的地位,九界導師。特別說人天,我們現在是人的身分,天與我們最接近,人天大師。大師這個「大」字,必須他是平等心,他教化眾生心地清淨平等,沒有等差才可以稱大師。這個喜歡,我教他,那個不喜歡,我就不教他,或者喜歡的我多教他,不喜歡的少教他,這就不能稱為大師。大師一定是清淨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,才稱為大師。所以稱大師只有佛,佛稱大師,為什麼?佛的煩惱斷盡了。菩薩不能稱大師,菩薩無明沒有斷盡;換句話說,他對於眾生多少還是有一點差別的,不像佛,佛對眾生完全沒有差別,所以菩薩稱「大士」。有幾種稱呼,都是稱菩薩的,我們常講觀世音,觀音大士,沒有稱觀音大師的,你們沒有聽說過觀音大師的。現在出家人居然稱大師,觀音菩薩見到他還要頂禮,這不像話,這大錯特錯。所以我們懂得佛法,就要記住,我們稱出家人稱法師。我稱大師,這對他恭敬,錯了,不是恭敬,那叫罵他。這就是名過其實,這個不可以的。你看從前翻經的,都是真正證了果的,有修有證的,也不過稱三藏法師,通達三藏的稱法師,沒有稱大師的。像智者大師,這是後世人尊敬他的,敬稱的,當時在世沒有這個稱呼的。後人,天台宗的子孫尊稱他的祖師叫大師,他祖師如果知道,一定喝斥他的,一定要罵他的,這是不應該的。所以人天大師這是佛,這是我們學佛不可以不知道。後面這段我念一念就好了,我把它念下去。

  「舍衛,此云聞物」,舍衛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,翻成中國意思翻作聞,翻作物。這個意思,聞是說那個地方有名的人很多,用現代的話來說,是文化水準很高的一個都市。物是物產豐富,可見得這是個很好的都市,是中印度的大國波斯匿王之都城,波斯匿王的首都。「匿王太子名祇陀」,祇樹就是祇陀太子的樹,祇陀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意思是「戰勝」。大概是國王打仗凱旋回來的時候生了這個兒子,所以就用了這個名字。「匿王大臣名須達多」,須達多也是梵語,「此云給孤獨」。須達多也是別人對他一個尊敬的稱呼,它的意思就是這個人喜歡布施,喜歡救濟貧窮苦難的人,「給」是以物質幫助別人,給別人,給這些孤獨之人。他常常施捨,所以有這麼一個好的稱號。這是波斯匿王的一個大臣。

  這個因緣是給孤獨長者聽說釋迦牟尼佛是一個非常有學問的人,於是他就想邀請釋迦牟尼佛到自己國家首都來講經說法。世尊的學生很多,常常跟著不離開的學生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;換句話說,招待釋迦牟尼佛,招待一、兩個人容易,招待這麼多人,就需要很大的一個場地。他回到自己都城之後,去找這個場所。以後實在看中的就是太子有個花園,這個地方很大,房舍也夠用,一千二百多人住下去,這個場所夠用,於是乎就向太子買花園。太子就跟他開玩笑,他說聽說你家黃金很多,你能夠把黃金舖滿我這個花園,我就賣給你。給孤獨長者真的是富有,於是乎把家裡黃金拿出來真的舖地。太子看到,哪有真的這麼回事情?就問給孤獨長者,你到底是幹什麼?他說我要請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兒來講經說法。太子聽了也很感動,他說這個功德我們兩個人做。他說不行,我要一個人做,我一定把黃金統統舖滿。他說不行,還是我們兩個人做。給孤獨長者是非常堅持,太子就講,好了,那我把地賣給你,我地上的房子、建築物、樹木、花草統統都砍光。給孤獨長者沒有辦法,就答應了兩個人合作,兩個功德主。所以,那個花園的樹木是祇陀太子的樹木,地是給孤獨長者買了,他們兩個人做功德主,請釋迦牟尼佛住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。佛實在講沒有辜負他們,在這裡住了一段很長的時間,許多重要的大經都在這個地方講的。

  「給孤長者布金買太子園,供佛及僧,祇陀感歎,施餘未布少地」。他布的時候,還沒有舖滿,太子就來了,所以就不必舖了,功德兩個人做,「故並名祇樹給孤獨園也」。我們曉得這個福報非常之大,這是請到佛在這個地方教化一方,這兩個人是功德主。同樣的道理,現在許多人想修福,怎麼個修法?諸位要知道,真正的修福是教化眾生。我們今天請法師、請大德居士在這個地方講經,我們租一個講堂,我們租一個小時,一個小時的功德,租一個星期,一個星期的功德。這個功德就跟給孤獨長者、跟祇陀太子沒有兩樣。你只要請到是真正善知識,說的是真正的正法,能令一切眾生得真實利益,功德跟他們一樣的。其他的,功德縱然有,要打很大的折扣,沒有這麼真實,沒有這麼圓滿,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。

  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

高僧大德推荐网址:

淨空法師專集網站http://www.amtb.org.tw/

宣化上人万佛城:http://www.drbachinese.org/

般若文海:http://boruo.goodweb.cn/index.asp

佛弟子:www.fodizi.com

免费请经书网址:http://www.fodizi.net/fojiaoxinxi/737.html

佛学视频网:http://www.fxsp.org/category/index33.html

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:http://www.sxjyqqw.org/

●华藏卫星电视台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